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青海省动物学会理事长张同作说。
图:触发植物热响应示意图 好奇心引发大发现 当时看到这个现象,我心里立刻咯噔了一下。植物感知的热是一种物理刺激,既看不见又摸不着,这和各种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特性不同。
郭房庆对《中国科学报》说,尽管大家用的模型可能有些差异,但高温会导致作物减产的结论是肯定的。植物靠茎尖生长点来维持生长、分化,来完成它的生命周期。三是产生的热信号是如何被接受和传导的。但光合作用对温度非常敏感,温度一升高,光合作用的效率就降了下来,进而影响农作物的产量。该研究发现茎尖生长点是拟南芥感知高温的器官,高温诱导茎尖部位产生一氧化氮(NO)的爆发,而随后生成相对稳定的GSNO,通过维管束从地上部向根部传递,在整个植物体水平激发细胞的高温响应和耐热性建成过程。
如果没有这种好奇心,我们设计实验时就不会有细化到5至10分钟观察一次的方案,也就不会有后面的发现。郭房庆笑言,换句话讲,茎尖生长点对高温来临及时通风报信是有回馈和补偿的。这就与一般做常规工作有了很大差别。
这个比例与发达国家已大体相近,甚至有所超过。对于学生来说,这种趋势具有促进教育个性化的优点。但至2005年,我国研本生比为1:8.8,2010年为1:8.3,2015年的数字也基本维持不变,这表明研究生与本科生大体按比例同步增长。另外,一些临时性因素,如疫情、出国难等也助推了考研热。
不过无论是哪种研究生,研究总是其基本任务,只是在对象和内容上有所不同而已学术型研究生要求在学科的学理上有所创造发现,专业型研究生则要求在职业的产品与工艺技术上有所创新与发明,能解决专业领域里出现的各种实际问题。企事业单位也应加强岗位培训能力。
这种人才对于褊狭的专业知识十分娴熟,但肯定很难适应当下充满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的新时代。(作者系北京大学原常务副校长)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此鲜明对比,说明什么问题呢? 专业教育上移至研究生阶段 在我国高等教育史上,研究生制度原则上在京师大学堂创办时就已建立,但研究生人数在民国乃至新中国初期还寥寥无几。在研究型大学里,多数毕业生可以以考研为主渠道。
记得上世纪60年代,我国有些著名高校的毕业生以能对某种机器闭着眼睛也会拆卸装配而闻名。这样,就会出现对学生知识能力和态度的素质结构通识化新要求,与社会多数企事业单位一来就能动手的旧常规之间存在矛盾。而到2020年,研究生增幅接近10%,研究生年增长率达到从未有过的近两位数,在读研本生比至1:5.8。研究生也不再是精英,只是更专门一些。
一般企事业单位要从高校毕业生中招收新职工,除了凭借学历证书资质证书到校考察等办法以外,通常只有通过面试这一招。作者:王义遒 来源:中国科学报微信公号 发布时间:2022/4/4 10:11:23 选择字号:小 中 大 王义遒:这一制度使学历崇拜成为扭曲常态 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报考人数激增,形成了一股考研热。
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对此,我曾在一篇文章中赞扬说,这说明哈佛大学确实是鹤立鸡群,敢于聘用没有博士学位但具有真才实学的人任教。
将过分的考研热控制在恰当程度 可以说,当下我国出现考研热的原因错综复杂。在此情况下,本科生与研究生人数比例以多少为宜,是一个需要根据社会发展情况来研究确定的,目前很难得出明确结论。所谓高层次人才,是指其对事业、对国家人民作出了出类拔萃的贡献。目前,我国研究生除了有硕士和博士两种学历上的区别外,还有学术型和专业型之分。高分低能与低学历高能力的人同时并存。从高等教育体系内部看,最大的变化是2019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1.4%,进入普及化阶段。
2017年,这个比例才稍有增长,维持在比1:6稍高。但其成果不管是从理论还是实践上,总要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既有高等教育普及化背景下,某些精英高校将本科教育通识化,而将专业教育上移到研究生阶段的实情,也有新时代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所导致的研究生人数的合理增长。只有从两方面发力,我们才能将过分的考研热控制在一个恰当的程度,使高等教育走上更正规的发展道路。
既然问题是复杂的,解决途径也需要有针对性。它们共同培养为生产、服务第一线基本工作人员。
总体上,各种文凭或资质证书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结构能够作出一定要求,所以可以算作一种相对简单的识别人才的通用办法,当然只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解决学历崇拜问题需要伯乐 至于学历崇拜文凭至上现象,不能不说也是考研热的另一个原因。而此前的一项统计结果表明,哈佛大学教师中拥有博士学位的人数比例曾位列所有被统计高校的最后一名。因此,没有痴心于研究的兴趣和愿望的人是不宜当研究生的。
这样,考研就是使自己能适当专业化,以及选择比较理想的学校与专业的一条途径。社会也需要有较多高一级学历的人才。
因此,学历崇拜尽管不理想,存在片面性,但在大规模人才选择中却也有一定合理性,容易制度化,恐怕也是长期难以避免的。如果将拔尖人才看成是状元,那行行出状元就是常态。
高等教育结构的这种变换将使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以致消失。这也正像当年蔡元培先生将只想来北大当学生的梁漱溟聘为教师。
但这种事例毕竟是少数,因此学历崇拜在某种程度上将会继续存在。然而,在当下的中国,如果你的身份被定为工人技师,即使你的能力再强、贡献再大,至少在学校里,你休想成为教授。这种制度规定使学历崇拜成为一种绝对、不合理且扭曲的常态。然而,人性是多元的,一个人的真实本领很难通过一次面试就能完全显露。
随着新经济的发展,产业不断升级、科技和工艺迅猛更新,上述职业院校中,相当一部分专科将提升为本科,甚至会适当招收一些专业研究生,使其更能适应时代发展进步的需要。对于高职院校而言,要继续发扬校企结合、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优势,在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新形势下,更要适当拓宽学生的基础,并创造条件逐步将专科升为本科,使之有较多适应性,以应对未来可能的职业变换。
这些因素使不少本科毕业生将考研作为推迟就业、寻找更好出路的策略。这也使得读研的学生多了。
此前的增长率在2021年与2020年分别为10.9%和17.2%,只是2019年为21.8%,略有超过。贡献越大,人才的档次越高。
下一篇:三明市农科院:研究所里忙“春种”